刘寺村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张汴乡,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村子,这个村子坐落在一个极底的坑洼里面,这里的地理地形构造非常奇特,下面给大家分享刘寺村详细介绍。
“长”在坑里的村落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更加奇特的村落,它奇就奇在“长”在了地坑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听我慢慢道来。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张汴乡有个刘寺村,这个村非常出名,出名的原因就是本文要表述的“地坑院”。
村子简介: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张汴乡刘寺村地处陕县、边上有庙后村、草庙村、西过村、窑底村,山清水秀,环境幽美,人杰地灵
村内企业:家具厂、饲料加工厂、食品饮料厂、生物化工厂、种子基地
主要农产品:甜菜、菠菜、红苹果
村内资源:板钛矿、膨润土、银、耐火粘土、芒硝、铝土矿
村里单位:刘寺村村委会、刘寺村信用社、刘寺村卫生院
刘寺村地坑院
地坑院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入户不见门,闻声不见人”是它的真实写照。
刘寺村始建于汉代,隶属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张汴乡。南依甘山,北临黄河,东眺崤陵,西指函谷,属黄土台地及山地。最早由刘姓定居于此,后又有他姓相继迁入。
从三门峡市乘车约莫20分钟便可抵达这一片黄土台地。细数这里地坑院有20多个,而且排列有序。这里的村民介绍说:“如果上世纪80年代前你来村子,人们全在地坑院里住,地面上房瓦皆无。”
古老的“地坑通道”
我们顺坡拾阶而下,就见窑洞有些黑暗,通风也不好,可为什么现在仍有许多村民愿意居住呢?
地坑通道鬼斧神工
“ 住窑洞,冬暖夏凉,我觉得主要好处是住在这里很静,外边再吵,风再大,这里也听不到。”正在地坑院里晒衣服的孙大说:
“我20岁嫁到刘寺村,一直在这地坑院住,已住了60多年,早已习惯窑洞的生活。”像孙大妈这样的村里老人,大多对窑洞有太多的乡土情结。
生活气息浓郁
刘寺村地坑院民居,现有200余座,连片分布,保存基本完好。旅游攻略https://wWw.CaOyuantIANlU.orG
地坑院民居的形成与建造,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有关,其特点为就地取土挖穴建宅,省工、省料,经济实惠,冬暖夏凉,挡风隔音,院落一般深为6米长方形,大小规格有8孔、10孔、12孔3种院落。
现代地坑院通道
确定坐向,要求正窑“后有靠山,前不登孔”。窑按功能分有主窑、客窑、厨窑、居住窑、牛羊窑、杂物窑、茅厕窑、门洞窑,刘寺村村支书阴高品告诉我们:
“门洞旁栽槐,取意‘千年松柏,万年古槐’,寓意家庭幸福长久,生活安康,绿化方面道循‘前梨树,后榆树,中间一颗石榴树,寓意顺利、富贵、多子多福’”。
这些“地坑”好神奇
顺着拐弯坡道下去,看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入”的8个大字颇有气势。穿过一段黝黑的走廊,迈过大门槛就进入了地坑院。
迈进住人的窑洞,感觉一股暖意包围全身。窑洞里还套着小窑洞。小窑洞的主要作用是防土匪。1944年日本鬼子来村里进行大屠杀,就有人藏在小窑洞里,没被鬼子发现,躲过一劫。
这样的“地坑”还挺多
除了住人的窑洞外,另外几个窑洞当厨房、喂牲口房、茅坑房用。厨房里边有排烟管通到地面。在院子中间还有一眼窨井。
当地老乡说,窨井一般挖有6米多深,下雨时,院里的水都流进窨井里,就不会往窑洞里倒灌了,相当于比较完善的排水系统。
挖地坑院先要挖天井,再挖窑洞,每家挖地坑院时,都是众乡亲齐上阵,挖窑洞5个人最短5天就能挖出一孔窑。
但挖窑洞不能一下子挖完,那样容易塌,必须先挖一面的一个窑洞,再挖其他面的,最多一次在四周挖3个窑洞。
农家小院
挖完后,让挖好的窑洞干燥干燥,等上一两年后,再挖其他窑洞,一个地坑院完全挖好,往往要四五年时间。
每逢雨雪天过后,还要通过圆柱形的石碾碾压地坑院上面,以防止坍塌。
古树与古井的巧妙搭配也是传统古村落保持永久生命力的象征。“唯有闻声不见村,风送炊烟缭绕飞。待看地坑如天井,嬉笑源于穴居人”,形象地概括了村庄古槐翠绿遮阴,地坑院设计精妙,村民享乐无穷的生活气息息。
现代派“地坑院”
刘寺村共有古槐4棵,其中村中有一棵千年古槐,旁边古井也在800年左右,村南两棵古槐也有三四百年的树龄,村东北一棵古槐约有三四百年的树龄,古槐长势强劲,枝叶茂密挺拔,人们称为“千年松柏,万年古槐”,寓意家庭幸福长久,生活安康。
地坑院千百年来受到黄河岸边豫西山区人们的喜爱,这是黄土高原地带生长的人与黄土深深的依恋之情,是祖祖辈辈黄土人割舍不尽流淌着的血脉,是中华文明长河中历史遗产的精彩篇章。
德国人鲁道夫斯基在《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中称窑洞建筑为“大胆的创作、洗练的手法、抽象的语言、严密的造型”,正是对窑洞建筑准确的概括。
地坑院成为一道风景线
文章来源:https://www.caoyuantianlu.org/32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