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台湾骑行真的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在这里骑行你会发现一些景点还很不错,加上一些风景也只有骑行的时候可以看见的,大家可以尝试一下呢。
路线
台湾的公路大概分这么几种:
1. 高速,梅花形标志,高速不能骑车,不要上去找死。
2.省道,盾形标志,这是骑行台湾最主要走的道路,一般说台x线指的就是x号省道。另外有一种介于高速和省道之间的快速公路,标志也是盾牌形。快速公路主路不能骑车,辅路可以。
3. 县道,乡道,方形标志,一般进村的时候会走县乡道。
判断一条路能不能骑车有个简单的办法,如果看到机车可以走,那自行车就可以走。注意这里的机车指的是踏板摩托车。重型机车是按汽车对待的,别追在人家屁股后面走,你也追不上。如果在路面上看到“禁行机车”,那就乖乖避开吧。
台湾公路路况很好,可以骑公路车。有部分沿海或者山区路段可能因为台风等自然灾害修路,要提前查清楚是否通车及限行。
台湾骑车在路口不能直接左转,要像行人那样分两次过去,他们叫“两段式左转”。
导航强烈推荐Google Map,用它做攻略也很不错,把想去的地方标上,到时按图索骥就行了。
下面这张地图就是我们这次单车之旅的路线了,红色的点是我们住的地方。下面是具体路线,因为Google Map的限制地点编号有点奇怪。
高雄(H) --> (小货车) --> 内狮(B) --> (台1,26,屏153) --> 后湾(C) -->(屏153) --> 后壁湖(D) --> (轮船) --> 兰屿 --> (轮船) --> 台东(A) --> (台铁)--> 光复(B) --> (台9,11丙) --> 花莲(C,D) --> (县道193,台9) --> 和平(E)--> (台铁) --> 罗东(H) --> (大巴) --> 台北(G) --> (大巴) --> 罗东(H)--> (台7丙,7,7甲) --> 南山(I) --> (台7甲) --> 环山(A) --> (台7甲,8,14甲)--> 滑雪山庄(B) --> (台14甲,14,县道131) --> 鱼池(C) --> (县道131,台21) -->桐林(D) --> (台21) --> 阿里山(E) --> (台18) --> 嘉义(F) --> (台铁) -->台南(G) --> (台1) --> 高雄(H)
体能
骑行中横公路对体能要求还是比较高的,所以不推荐新手。不过如果你是骑行爱好者,有长距离骑行经验训练一下应该没问题。
新手可以从台湾环岛开始,身体健康,有适当的运动量都没什么问题。
装备
我的车是装在车包里托运过去的,自己的车骑着比较舒服。如果觉得扛车太累的话台湾租车也很方便。直接找捷安特,在全岛各地都有分店,支持异地还车,所以要是真骑不动了也不用担心。
需要提前2周到一个月打电话或者发邮件预约,并不是每家分店都提供环岛租车。
搜索的时候在“提供服务”里选“环岛租赁车”就好了。目前有平把公路车和山地车两种车型,建议公路车。
租金前三天新台币1200(山地车)或1500(公路车), 第四天以上一天加收新台币200
随车的装备捷安特都已经配好,包括防水驼包,上管包,头尾灯,码表,水壶架,六角扳手,打气筒,车锁。所以自己要准备头盔,水壶和手套。
其他行李能省则省,衣服带骑行裤,快干短袖,内衣,冲锋衣就够了,路上随换随洗。如果要在山顶过夜的话要带羽绒服和长裤御寒。
其他交通
台铁为了提倡民众骑车出行,特别推出了两铁(铁路+铁马)运送服务。不过不是所有班次都可以带车上去,具体班次可以查询以下网址。如果想要整车带上去,自行车种类要选“非携车袋自行车”。我这次也是第一次坐两铁专列,亲测好用。
去兰屿可以从垦丁后壁湖或者台东坐船去,如果晕船的话可以从台东坐小飞机。船班每年三月中至九月中开航,其他月份因为东北季风强劲风浪大停航。小飞机也很容易受到天气影响。具体信息参见兰屿蓝色大门网站,除了交通还有民宿和其他有用的信息,我去兰屿基本靠它做得攻略。
住宿
台湾有很多有特色的民宿,而且还比酒店便宜,所以绝对推荐住民宿。不过好的民宿一般不太好找,我当时看了很多书,然后还有民宿主人互相的推荐,还花了不少功夫。不过后来发现一家网站还挺不错的,我住的那些民宿在这里基本都能找到。旅游攻略https://wWw.caoYuaNtiAnlu.OrG
要注意的是很多民宿提倡环保,所以没有提供一次性洗漱用品比如牙刷。有的民宿也不提供毛巾,需要注意。
季节与天气
总的来说去台湾最好的季节是下雨比较少的旅游淡季。这么算下来基本就是10,11月或者3,4月。其他季节的话的话6-9月是台风季,5月是梅雨季,冬天的话北部的雨比较多,过年也是旺季。
台湾全年都很热,最冷的时候穿件薄外套也够了。当然我说的是平地,高山会很冷,比如合欢山温度只有7度,需要御寒衣物。
台湾的阳光非常灿烂,所以骑行的话一定要做好防晒。
文章来源:https://www.caoyuantianlu.org/75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