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松鼠桂鱼
是中国苏州的著名传统菜式。以桂鱼为原料,经去骨、剖花、炸制,呈松鼠状,再浇上糖醋卤汁而成。该菜式口感鲜甜、脆嫩。在江南各地一直将其列作宴席上的上品佳肴,适宜体质衰弱、虚劳赢瘦、脾胃气虚的人食用。
2、响油鳝糊
指烹调后的鳝糊端上餐桌,热油尚在盘中“辟叭”作响,素称特色名菜。江南水乡,黄鳝遍及河道水滩甚至田间沟边。苏州菜肴中以黄鳝为原料的有不少,脍炙人口的有刺毛鳝筒、生炒鳝片、爆鳝丝等等,响油鳝糊有名就在“响油”上。
3、阳澄湖大闸蟹
河蟹的一种,学名中华绒螯蟹,虽然各地的大闸蟹基本品种相同,但是由于水域和养殖方法的不同,在外观、口味,甚至售价上都会有所区别,而阳澄湖大闸蟹是公认知名度最高的大闸蟹品种,不仅体大、肥美、营养丰富,还以其青背、白肚、黄毛金爪的特点在螃蟹中独占鳌头,是中国政府为保护源产地优质产品的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而阳澄湖也已成为了大闸蟹的代名词。
4、鲃肺汤
斑鱼生长在太湖木渎一带,以鱼肝肥嫩、鱼肉细腻著称。“斑肝汤”采用斑鱼之肝,辅以火腿、香菇、笋片等,用鸡清汤烧制而成,风味独特,汤清味鲜。那么“斑肝汤”缘何变成“鲃肺汤”?原来,这里还有一段故事呢!
上世纪20年代一中秋期间,著名书法家、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偕夫人到太湖游玩赏桂,归途中路过木渎,他到镇上石家饭店用餐。为了招待于先生,店家特地做了道斑肝汤。没想到于先生食后对此汤情有独钟,赞不绝口,即兴挥毫写下:“老桂开花天下香,看花走遍太湖旁,归舟木渎犹堪记,多谢石家鲃肺汤”的诗句。
鱼肝在民间俗称“鱼肺”。当时为诗中的这个“鲃”字,有人在报纸上写文章讽刺于先生不辨“斑”、“鲃”,因而引起一场笔墨官司。谁知报纸上争来争去,却把“斑肝汤”的名声越炒越大,最终成为名扬大江南北的珍馐。长久以来,不但“斑肝汤”为“鲃肺汤”所取代,而且此汤成为人们争相而食的佳肴。旅游攻略https://wwW.cAOyUAntIANLu.oRg
5、碧螺
是指洞庭东、西山特产碧螺春茶叶,碧螺虾仁用新碧螺春的清香茶汁作调料,与河虾仁一起烹调而成。入口后不仅有河虾的鲜味,而且有名茶的清香,别具韵味。上桌时如以茶叶点缀围边,则色香味俱全,益臻苏州菜肴特色。用新碧螺春的清香茶汁作为调料,与河虾仁一起烹调而成,既有河虾的鲜味,又有名茶的清香,别具风味。在苏式菜肴中用河虾制作的菜颇多,如油爆虾、盐水虾、碧螺虾仁等等,其中螺虾仁为吴门传统名菜。
6、腌笃鲜
是江南地区汉族特色菜肴,苏州、宜兴、无锡等江南地区的民间家常菜,为上海本帮菜、苏帮菜、杭帮菜中具有代表性的菜色之一。腌笃鲜是用春笋和鲜、咸五花肉片一起煮的汤,菜品口味咸鲜、汤白汁浓,肉质酥肥,笋清香脆嫩,鲜味浓厚。
7、叫化鸡
也称“叫花子鸡”、“黄泥煨鸡”、“乞儿鸡”等,是苏菜的一道名菜,流行于江苏、浙江。相传明末清初,在江苏常熟虞山脚下,一乞丐偶得一鸡,但又苦于没有炊具和调料,连煺毛的开水也无法找到。无奈之时,乞丐突发奇想,将鸡破肚带毛涂泥放入柴火堆中煨烤。待泥土干硬后拍碎,鸡毛随泥巴一起脱落,鸡香味扑鼻。后来这一做法为他人效仿,成为常熟名点,并因其创始人而得名叫化鸡。
文章来源:https://www.caoyuantianlu.org/81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