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的北京之夏如期而至,别看天气热,却是一个非常适合出去游玩的季节。相比环路两侧浓密的钢铁森林建筑来说,笔者更喜欢有味道的北京胡同。无论你是北京土著、还是来到这里的外乡人,或许你只是想在这里驻足片刻,都应该去北京的胡同走走。显然,虫儿鸣叫的盛夏午后的胡同别有一番味道,可以悠闲自在地玩耍一番。这次,我们选择一个最典型代表胡同的地点-史家胡同博物馆。
对于这座博物馆,之前就已经有过耳闻,但是一直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作为一个北京土著,笔者对这座博物馆的确是非常期待的。胡同是老北京文化的缩影,确实应该找一个空闲的时间好好逛一下。
实际上,这座博物馆是在东城区很有名的史家胡同里。这条胡同本身的环境与设计规格就很高,曾经是一个达官贵人喜欢居住的幽静的地方,今天看来仍然是北京东城一带保护和管理较好的一个胡同。2013年10月开馆的史家胡同博物馆的出现,更让这个胡同增加了文化的内涵,成为老北京和旅游者缅怀胡同文化的心灵之所。
门牌号为24号的大院便是胡同博物馆,门口的高台阶与牌楼显示了自己的身份,一进去你会看到传达室以及对应粘贴的各种管理规定,要注意,这个博物馆目前是免费参观的。
如果从结构上看,这是个一进两重的标准四合院,南北两个院子通过一个月亮门相连。院门是古朴的棕色木门,灰墙灰瓦,白色大理石的门墩,门楣由老舍之子舒乙先生题写馆名。该院落是民国时期被誉为北京三大才女凌叔华的祖宅,凌叔华既是女作家,又是画家,还是被徐志摩誉为“中国的曼殊菲尔”的大美女,有许多浪漫的爱情故事。她与著名文人陈西滢结婚后,这个院子便成了北京名流汇集的“小姐家的大书房”,与林徽因“太太的客厅”齐名,辜鸿铭、陈寅恪、齐白石、巴金、徐志摩、沈从文还有印度诗人泰戈尔,都曾是24号院的常客。
如果你细看大院地面以及墙壁的外观细节,你会发现它们依然保持了过去几十年时的状态。铺设地面的砖,全都是从居民要处理掉的建筑垃圾中“捡”回来的宝贝,有的砖上至今还留有洋灰,总量超8000块,是名副其实的“修旧如旧”。
整个博物馆的参观路线是依次从北向南再向西的,设有8个展厅和一个多功能厅,总体展出面积达到了1000多平方米,其中各式各样的展品原样重现了当时的胡同生活。
首先,我们可以在北侧的参观展厅看到了若干古老的陈列品以及展示品。其中包括了史家历史展厅、人艺展厅、近代教育展厅、陈西滢及凌叔华纪念展厅、胡同名人展厅、时代记忆展厅,展示了一批从居民那征集的地砖、砖雕、门墩、抱鼓石、汉白玉井圈等胡同物件,尤其是一个根据1957年测绘图和1959年航拍图制作的史家胡同沙盘,逼真再现了整条胡同50多年前的历史风貌,虽然总体看,展现北京胡同文化还嫌单薄,但已是北京胡同文化的集大成了。
DSC09374
比较神奇的是,在走进时代记忆展厅内,有一间像录音棚一样的小工作间更是将胡同的原貌用声音记录了下来。房间里布置了专业的音响设备,只要点击触摸屏,就能够听到不同的“胡同声音”。据说,这些声音分为上世纪五十年代前、五六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三个时间段,分春夏秋冬共70多种声音。别说外地人,就连地地道道的北京孩子也未必都听过。“警哨”、“脚铃”等声响需要听音才能对上号,“震惊闺”、“虎撑”、“糖锣”等更是闻所未闻。旅游攻略https://wwW.CAOYUanTiANLU.ORG
另外,博物馆里还展示了关于历史悠久的史家胡同小学的一些历史发展史,让参观者从另外一个侧面中了解关于胡同里的小学的一些情况。如今的史家胡同小学,已经变成了一所重点小学,设施完备。
而当我们继续参观到最后两个展馆时,出现在我们眼前的都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聘文复印件、旧时家庭用的笸箩、淡出市民生活不久的公交票证,还有两间房屋,专门依五六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的北京家庭布置,看上去很有复古味道。
想当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房间里,一床一桌,两椅两箱,木质家具十分简单,半导体收音机是摆放在房间的“大件儿”;七八十年代的家庭布置则逐渐时尚,室内有了组合家具,应了当时“组合家具沙发床、黑白电视放中央”的流行语。这些展示的物品大多是从居民手中征集到的,它们就像历史的见证者,记录了史家胡同的变迁。
而如今,北京的胡同在多重挤压下,或许已经走向了不可挽回的消亡。胡同博物馆让一些热爱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人有了一个坚守胡同记忆的阵地。如果你青睐老北京胡同文化,一定要来这里看看。
北京胡同博物馆旅游小贴士:
景区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24号
景区门票:免费
开放时间:每周周二-周日9:30-16:30,每周一闭馆
公共交通:位于二环路内繁华之处,24路、674路等等公交与5号线地铁均直达
自驾交通:位于东直门中医医院附近,胡同里可路侧按照标识标线停车
文章来源:https://www.caoyuantianlu.org/81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