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糖酥煎饼
糖酥煎饼是济南特产,是在普通的小米糊中添加白糖和香精,即可增加风味,又可防止饼回生变硬。
制作方法 1.制糊:将小米面用水浸泡后,加适量白糖和香精,搅拌成糊状,面与水的比例为10∶8~9。
2.烙制:用一直径50~60厘米中心稍凸的铁制圆形鏊子烙制。先后鏊子烧热,再用蘸有食油的油的布将鏊子擦一遍,然后左手用勺将糊倒在鏊子中心处,右手持刮子迅速顺鏊子边缘将糊刮匀,先外后内,刮成圆形薄片。
3.成型:把烤熟的煎饼从边缘揭起,趁热在鏊子上折为六层,成长方形。取下放在案板上,用木板压上,待冷却后包装。
产品特点 薄如纸;淡黄色;酥脆爽口。
2、杜家驴肉
俗话说“天上的龙肉,地下的驴肉。”驴肉被称为肉中的珍品,据说慈禧太后喜食驴肉,宫里有专门烹煮驴肉的大厨,还经常让全国各地制作驴肉有名的艺人进贡驴肉,以满足自己的嗜好。据说,垛石的“杜家驴肉”当时就是贡品。
“杜家驴肉”的传人杜善平今年四十多岁,他从十七八岁就开始在垛石街煮驴肉做生意。杜善平的曾祖父叫杜瑞武,杜瑞武的父亲是清朝的一个七品官,后来辞官不做,回到家乡故里垛石,没有了俸禄,没有手艺,生活一塌糊涂,吃了上顿没下顿,整日衣不遮体、食不果腹,“马瘦毛长耷拉鬃,人至穷时失颜容”,没办法,就在垛石西桥西大坝处搭了三间凉棚,卖茶水,仍然难以维持生计。杜瑞武的父亲为官之时,曾结识一好友,也是七品县官,一日,他来看望老朋友,见其生活如此糟糕,禁不住连连摇头叹息,怪老朋友不该辞官,同情之余,猛然想起自己曾保留着一张煮驴肉的秘方,又见垛石养驴者甚多,于是便拿来秘方,资助老朋友干起了驴肉生意,并为之起名“杜家驴肉”。
“杜家驴肉”配方独特,口味极佳,很快成为名噪当地的特色小吃,并入选为贡品。
“杜家驴肉”生意兴隆,等到杜瑞武接掌了生意,家境已经相当殷实,成为当地有名的富户,但杜瑞武牢记父亲“过日子要节俭,不细不财主”的教导,生活过得很简单,衣着不讲究,甚至打着补丁,饭食不讲好孬,吃饱就行。
一日,有一帮做牛笼嘴的河南客商拉了七大车牛笼嘴到东北去卖,途径垛石吃饭休息,看见一衣着破烂的老头捡拾他们吃烧饼时掉下的芝麻粒儿吃。这个老头就是杜瑞武,他见客商笑话他,就说:“我不是稀罕你的芝麻,而是怕你们浪费了,须知一粒粮食一粒汗珠来之不易。”随后,他又问:“你们的牛笼嘴卖吗?”
河南客商不屑地说:“你都穷成这样了,你买得起吗?”杜瑞武说:“我有不少牛,我觉得我的牛的数量肯定比你的牛笼嘴多。”河南客商自然极不相信:“要真是这样,那我们就把这些牛笼嘴全部送给你。”杜瑞武叫人从院子里牵着牛一头一头往外出,一个一个戴牛笼嘴,最后七大车牛笼嘴全部戴完了,牛还不停地往外出,据传,可能有一万头牛之多。于是后来有了“万牛杜家”之说。杜善平说,他的曾祖父杜瑞武靠经营驴肉生意,挣了很大家业,也养了很多牛,当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多。
驴肉营养丰富,有补气血、易脏脉等功能,据说,常吃驴肉可以舒筋活血、有打通血脉、补充元气的功效,因此,驴肉往往成为练武卖艺之人的常用食物。据传,垛石桥有练武的习俗,过去有武馆、拳房,常有习武之人来往献艺切磋,“杜家驴肉”也曾随着这些江湖艺人传到外地、美名远扬。
杜善平的父亲没有传接“杜家驴肉”这一祖传手艺,杜善平的手艺是爷爷、奶奶直接传给他的。他曾听奶奶说,从1956年以后,国家就不允许宰大牲口了,宰个驴三年监狱,也就没人敢宰了;1958年,国家提出了“三面红旗(人民公社、平均主义、大锅饭)”,老百姓过的是大集体的生活,马、牛、骡、驴是集体的主要劳动力,是生产力,一个大队里有多少牲口都有数,都有户口,病牛、病驴必须得报到公社里,经批准后才能宰杀。再加上这段时期国家净“搞运动”,社会乱糟糟的,老百姓日子过的人心惶惶,杜善平的父亲根本没有心思学手艺做生意。
杜善平从1986年开始干起了祖传下来的这门手艺,并把“杜家驴肉”更名为“平安驴肉”(杜善平的小名叫平安,另取平安健康的含义)。“平安驴肉”有两种煮制方法,一种是按比例调好中药,和现宰杀的驴肉一块放进肉锅里浸煮;另一种方法是把活驴赶进一个专门砌成的巷道里,用火不断把巷道烤热,驴大汗淋漓后,口渴了就去喝配好的中药水,如此循环多次后,活着的驴肉里就渗进了药水,成了“药驴”,然后把驴宰杀,放在锅里煮。
“过去买驴简单卖肉难,现在是卖肉简单买驴难。”刚开始干的时候,本地或周围的乡镇养驴户很多,驴很好买,但肉不好卖,每集卖很少的肉,原因很简单,老百姓生活水平低,吃不起。现在则不同了,从来不赶集,每天杀好几头驴,肉还不够卖的,许多饭店、超市等客户得提前四五天预定才行,否则就买不到。“现在主要从哪里进活驴?”“井里无水四处里淘,”杜善平开了句玩笑,他接着介绍说,“由于驴的生育周期长,农村近年来养驴户越来越少,更没有成规模养殖的,因此当地的活驴资源正逐渐匮乏,无法满足需要,而从新疆、内蒙、辽宁等产驴区进活驴,要加上高额运费,成本将大幅提高。因此现在主要是靠经纪人给牵线儿,在周围的县区买本地驴,经纪人联系好了卖主,给我打电话,然后我过去看货。”“让他们给送货不更方便省劲吗?”“不行,驴有肥有瘦,买一头驴付多少钱得根据出肉量来定,买驴必须亲自现场看好了到底能值多少钱,如果看走了眼就会赔本。”二十多年,让杜善平练成了一双比称还准确犀利的慧眼,摸摸驴的脖头,扣扣肋膘,便知能出多少肉,宰杀后上称,跟估计出来的上下不差一二斤。
每年五一农副产品博览会期间,杜善平都会去济南搞展览,已经参加了五六年,受到市民消费者的好评。博览会期间,每天的销售量都在几百斤。2007年,垛石“平安驴肉”被评为“济南市名优风味小吃”,并在济南大观园设了代销点。
“平安驴肉”承佳艺,掇拾群芳供甘旨。目前,垛石镇有驴肉加工户几十家,杜善平希望能与他们一起努力,把“垛石驴肉”打出更响的品牌,让驴肉的清香飘向全国的每一个角落。
3、刘家羊肉
曲堤镇“刘家羊肉”是门老手艺,传到刘玉珍这一代是-了。最早刘玉珍的老爷爷有两手绝活:煮羊肉、炸大虾,是当时方圆几十里有名的小吃,这门手艺老爷爷是怎么学来的,已不得而知。当时还没赶跑日本鬼子,老爷爷煮的羊肉有时被鬼子抢来吃了,吃完了他们竖起大拇指嘴里不断地喊着“吆西!”。
后来,刘玉珍的大爷爷传承了炸大虾的手艺,而她的爷爷则学了煮羊肉的手艺。刘玉珍的大爷爷和爷爷兄弟俩就靠着这两门手艺做生意维持生活。那时白桥区有个“高团”,是当时的地方管理组织,规定凡赶集做生意者每次都得开证明,刘玉珍的两个爷爷,早起五更,挑着担子来到白桥按“戳子”,然后再急急忙忙往集上赶。
刘玉珍的父亲叫刘丕森,他十几岁就跟着父亲学煮羊肉,熟练地掌握了全部手艺。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时候,不允许个人干买卖,但形式稍缓和的时候,刘丕森也偷偷地煮点羊肉,再偷偷地卖了以补贴家用,但一家人常常是提心吊胆、担惊受怕,害怕被人知道。
“这集买,那集卖,一天赚上四五块,哪有心思学大寨?”农业学大寨的时候,公社要求全体社员鼓足干劲、热火朝天、集中精力学大寨。于是限制个人干买卖,并把本公社各地方的集市都集中到了一天,这样人们就不能赶了这集赶那集了,买卖不好干了。这段时间,刘丕森被安排到公社食品上宰羊,给集体干活,瞅机会他也跟公社、大队里疏通疏通关系,自己买上一只羊煮了,骑着车子上济阳卖点,刘家羊肉这门手艺在刘丕森手里断断续续的干着,但总算没有搁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如一声春雷滋润祖国大地,各行各业如雨后春笋复苏而蓬勃。土地分到了户,人们可以自由自在的耕种,有手艺的买卖人也可以放开手脚、放开胆子自由自在的做生意。从一九八一年开始,刘丕森施展老手艺,专心经营起了刘家羊肉。
刘丕森有六个子女,刘玉珍是老大,丈夫安华臣是邻村安家村人,他自结婚后便在刘家跟随岳父煮羊肉,几年后,刘丕森年事已高,其子还小,正在上学读书,刘丕森便将终身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安华臣夫妇。一九九零年刘丕森去世,安华臣夫妇继承其羊肉店,一直在刘家经营。到了二零零零年,安华臣在安家村东头路南盖起了五间楼房,并建起包括加工室、冷冻室、营业室、仓库等在内的羊肉加工基地,夫妇俩才从刘家搬回安家。因从刘丕森到安华臣,一直在刘家长达几十年,所以,安华臣现在虽在安家继续经营羊肉店,但却一直沿用“刘家羊肉店”名称,并得到了有关部门及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安华臣夫妇经刘丕森多年亲传亲授,从买羊到宰杀加工已熟练地掌握了这门绝活。“刘家羊肉”均用家庭散养的山羊。因散养的山羊主要是肯食青草,不喂饲料及添加剂,肉内不含激素等有害元素,属纯天然绿色食品。所以肉质鲜美纯正,极富营养。一段时间,他们曾从外地进内蒙羊,但通过实践,内蒙羊不好吃,尽管用同样的方法来煮,煮出来仍有一股青草芽子味,闻着一点香味也没有,赶集的时候,好多人买了都说“你这是羊肉吗?根本没点羊肉味。”“人家给提意见其实是好事,能帮助自己改进。”刘玉珍大姐诚恳的对我们讲,“后来就不敢再用内蒙羊了。”通过实践,刘玉珍夫妇还发现重量在三十斤以下的本地羊煮出来味道最好。
安华臣所煮的羊肉之所以出名,除采用纯山羊外,最主要的是煮肉时的佐料。这才是独门绝活。几十种天然中草药,按比例适当搭配,再按所煮肉品的多少确定佐料用量,煮出的羊肉不膻不腻,味香可口,一闻便食欲大增,倍受消费者青睐。但由于是个体经营,又加上当地山羊均为家庭散养,数量有限,肉源相当匮乏,到现在没有形成规模。一个集空(五天)只煮一次。有时平常去买,往往买不到。有限的羊肉,除供应济阳、曲堤各大饭店、酒楼、宾馆外,真正在集市上零售的则是少之又少了,所以安华臣的羊肉虽然价格不菲,但一到集市,一会儿便销售一空。
“羊宰杀之后,羊肉不能见生水,一见生水,煮出来的羊肉就不是原来那个味了。因此新宰出来的羊肉必须直接往药锅里放。”刘玉珍大姐微笑着向我们透露了点“秘方”。
“有没有考虑在济阳县城里或者到大的城市里去设个点、开个店?”“也常常考虑琢磨这个问题,还没想好。当时买卖还不错,也常有外地的人来买,以后慢慢干着看吧。”“脚踏实地,知足常乐。”安华臣大哥朴实的话里透着哲理。
4、玉皇庙豆腐皮
缕缕清香溢满锅,精华凝聚卷金箔。
喜品珍奇植物肉,豆花绽放麦丘坡。
豆腐皮系当地的传统名产,尤以玉皇庙镇玉东村的豆腐皮为佳。其薄如纸张,筋似皮条,色美味香,价廉物美。用豆腐皮做的各种冷、热、荤、素菜,其味道之香,令人望而流涎。玉皇庙豆腐皮的味道之所以香甜可口,与它的制作过程有关。据行内人讲,把黄豆打浆、烧胚、过滤、点浆、舀皮,一锅豆腐皮就得舀70多张,接着是压水、扯皮、煮皮,这一连串的工序都是在40℃的高温下进行的。刚刚从豆腐皮布上扯下来的豆腐皮黄生生、筋颤颤,如果把它象手绢那样揉成一团甩在皮板上,光滑的豆腐皮不会有一丝裂缝,而且都不会掉角,是纯绿色食品,不添加任何化学成分,绝对让您吃的放心。和市场上的豆腐皮不一样,市场上的是生的,玉皇庙豆腐皮是经过特殊熏制的,凉拌热炒即食均可,是餐桌上一款不错的美味佳肴。摘自 闲散居主人《商河百咏》
5、济阳酥鱼
济阳的酥鱼是济阳河鲜中的代表,以“绍氏酥鱼”冠名而闻名国内外,“绍氏酥鱼”源于乾隆十六年间到上虞白马湖吃酥鱼而得以成名,“绍氏酥鱼”的来历具有一段传奇色彩的故事。一条普通的草鱼,通过秘门的刀工、油炸和调料,做出外香里嫩、鲜酥可口、甜咸兼有、香味浓郁的酥鱼,让众多人拍手叫绝、欲罢不能!“绍氏酥鱼”富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核酸和钾、钠、镁、锌、硒、碘等微量元素,加上汤料中的各种滋补调料,故有抗衰老、抗癌等作用;“绍氏酥鱼”既是一道下酒菜,又是一样绝美的休闲小吃,以色泽黄亮、色香味美、骨酥肉嫩、溢香爽口、久吃不腻而著称,同时可做成咸、甜、鲜、麻、辣等多种口味,能让喜欢各种口味的人都赞不绝口。旅游攻略https://WWW.caoyUANTiaNlU.ORG
6、坛子肉
历史:“坛子肉”始于清代。因肉用瓷坛炖成,故名。据传,创制该菜的是济南凤集楼饭店的厨师。在清代袁枚所著《随园食单》中就有“磁坛装肉,放砻糠中慢煨,方法与前同,总须封口”的记载
特点:用猪肋条肉煨制而成。成菜色泽深红,肉烂汤浓,肥而不腻 ,鲜美可口
工艺:将猪肋条肉洗净,切成2厘米见方的块,放入沸水锅中焯5分钟左右捞出,清水洗净。葱切成3.5厘米长的段,姜切成片。把肉块放入磁坛子内,加酱油、冰糖、肉桂、葱、姜、水,用盘子支口盖好,用中火烧沸,转用小火煨3小时左右,至汤浓肉烂即成。
7、黄家烤肉
黄家烤肉是济南传统风味名吃,以鲜香味浓,皮酥肉嫩,肥而不腻,闻名于省内外。章丘黄家湾黄秋忠的祖辈,在清代康熙初年,就在章丘老城东关大桥处经营烤肉,据今已有300余年历史,其老字号“茂盛斋烤肉铺”,民国初年改为“长胜斋”,仍在原处经营烤肉。该店制作的烤肉,别有风味,质量高,被世人称为“黄家烤肉”。黄家自祖辈经营烤肉以来,世代相传,均操此业以养家小。1956年4月,黄家烤肉作为名吃参加了山东著名产品及手工艺品展销会,黄祯祥(即黄秋忠的祖父)制作的黄家烤肉,在展销会上获得了很高的赞誉,以后一直作为山东的名吃向国内外介绍,使国内外的人们品尝到黄家烤肉的醇香味道。
黄家烤肉在清咸丰年间名声极高,销量颇为可观,黄家湾制作烤肉的人家也增多了,清末宣统年间已有四五家制作和经营烤肉,民国时期黄家湾有人在济南城里院前开设异香斋烤肉店,商埠区工商业有较大发展后,异香斋迁至经二路纬四路经营。
现今市场开放以来,烤肉又受到人民大众的喜爱,经营烤肉的店铺也日渐多了起来,由于机械化生产的渗透,使黄家烤肉的制作技法和制作技术日臻完善,并以此丰富消费者的饮食文化。
主料:健康活猪约60千克
配料:大茴香150克,小茴香100克,丁香150克,花椒50克,粗盐1500克,秫秸杆4根,薄白纸1张,干麦秸40千克
制法:
1、将猪宰杀后,去内脏,褪毛,清洗干净,去骨每间隔2厘米左右划割一刀深度约0.5厘米。对于厚的肉质部分先切片成两层,再顺竖刀切割间隔仍约2厘米,整个猪划切完后搓配料
2、把配料研磨成末粗盐除外,将全部配料放入盆中搅拌均匀搓撒到猪肉上,要在划割的肉条深处也搓上配料,搓完后腌渍30分钟左右。用双肉钩勾住猪的后三叉骨,倒着挂起来,用秫秸段撑开后肘部和猪后膛,再用钢筋做的扒条卡住猪腰的外部,形成桶状,再用秫秸撑起猪中膛和前膛,使猪身圆起来,便于烤制时受热均匀。
3、用麦秸把烤炉点燃,往炉内投40千克麦秸,使其充分燃烧,而后将风口用石板和煤灰堵严。将白纸糊在猪开膛的肉沿上,防止污染,将撑好的猪担在炉上口,将一口大锅反扣在炉口上,用土糊好,稍微能冒出青烟即可。
4、从炉口封闭时算起,过45分钟烤肉既熟,掀开大锅,抬出烤肉挂起,用刀刮去猪皮上焦糊的外层,而后取肉切成薄片即可食用。
特点:皮香酥、肉软嫩,肥而不腻,回味悠长。
8、奶汤鸡脯
“奶汤鸡脯”是山东济南市一道有名的汤菜。俗话说:“唱戏要好腔,厨师要好汤。”这说明制汤是厨师的基本功,也说明汤在酒席中的重要地位。
关于汤菜的由来,还有一个掌故。相传,战国时孙膑与庞涓交战,布下“迷魂阵”,魏军入阵后三天三夜未出,后得一老人授一解药,庞涓命令随军厨师用大锅熬制成汤,加入药引子——醋,并加盐调味。将士们饮服后,头脑清醒,逃出此阵。从此汤菜就流传下来。
鲁菜中的汤,即高汤,常用作调味品,现在虽已多用味精来代替,但较讲究的筵席菜,仍用高汤调味。用高汤调味有味精所很难起到的作用。鲁菜制汤分“清汤”、“奶汤”两种。“清汤”清鲜见底,“奶汤”醇厚乳白。它们除因用火及加工方法不同而各异外,都是采用鸡、鸭、猪肘子等制成的。
产地: 山东 济南
类别: 菜
制作方法
【原料】
母鸡鸡脯肉150克,熟火腿25克,肥猪肉膘50克,水发冬菇25克,水发玉兰片50克,荸荠50克,鸡蛋清2个,奶汤800克,清汤250克,湿淀粉10克,精盐2.5克,绍酒15克,味精1克,姜汁0.5克,葱油10克。
【制法】
(一)将鸡脯肉用刀拍松,砸成细泥,放入碗内,加清水25克搅匀。荸荠入锅加清水在旺火上煮沸,捞出晾凉后,剁成细泥,与肥猪肉膘(剁成细泥)同放一个碗内。玉兰片、冬菇切成薄片,在沸水中焯过,捞出沥干水分。火腿切成片。
(二)将鸡蛋清搅打起泡沫,下鸡泥、湿淀粉、肥肉泥、荸荠泥,加精盐1克,搅匀成馅待用。
(三)炒勺内放入葱油5克在小火上转动,将馅捏成核桃大的丸子,入炒勺内煎至两面硬皮,颜色发白时,压成偏圆形,盛入碗内,加奶汤200克,绍酒10克,精盐0.5克,上笼用旺火蒸5分钟,取出,滗去原汤,扣在汤碗内待用。
(四)炒锅内放入葱油5克,烧至5成热时,放入奶汤、清汤、精盐、冬菇和玉兰片烧沸,去浮沫,再加入姜汁、味精、撒上火腿片即成。
9、高汤鸡丝馄饨
馄饨是济南传统风味小吃,历史悠久。吃法多样,并根据配料的不同,叫法不一。有清汤、高汤、鸡丝、麻汁、三鲜馄饨等,南方也有将煮好的伊面放在汤碗内,上面放上馄饨,并点缀几根菜心,称之为“云吞面”的。馄饨全国各地均有制作,但以济南为上。旧时馄饨是济南夜宵的主要品种,近代经营馄饨的店铺较多,其中有名的有兴圣成号馄饨馆、庆云号馄饨馆,按察司街一带还有一家-炸馄饨出名的饭铺,把包好的生馄饨放入大油里炸成金黄色,外酥里嫩,味道甚美。麻汁馄饨和麻汁米粉制法相似,将煮好的馄饨晾凉或用凉开水汆一下,加入麻汁等调料,是济南旧时夏季应时的食品。
现今,专门制作馄饨的饭馆已不多见,早些年很有名气的“益发馄饨馆”已经倒闭,个体馄饨摊较多,但风味不佳。
原料:面粉1000克,瘦猪肉500克,熟鸡肉100克,干淀粉100克,鸡蛋50克,紫菜50克,香菜50克,葱末10克,酱油50克,清酱油50克,花生油30克,精盐10克,麻油20克,味精5克,姜末10克,鸡汤2000克,肘汤3000克。
制作方法:1把面粉倒入盆中,加380克清水合成面团,移至面案上揉光。用擀面杖擀成牛皮纸厚的大面片,要分多次擀薄,每擀一次拍一层干淀粉(绿豆粉最好),约拍粉五六次,擀好后用刀切成梯形,上宽5厘米,下宽8厘米,高8厘米。
2把猪肉剁成泥,加入酱油、精盐、葱姜末、花生油、芝麻油,顺时针搅拌成馅。
3把香菜洗干净,切成末,紫菜泡好后撕成小片,将熟鸡肉和吊制的蛋皮切成细丝代用。
4锅内烧沸水,将馄饨推下,待馄饨浮起后,煮3分钟,捞出后盛入20个碗内,撒上紫菜片,香菜末,鸡蛋皮丝,熟鸡丝,并浇上1/20的清酱油,再把烧沸的鸡、肘汤浇到馄饨碗内即成。
特点:汤清味醇,馅满鲜嫩,皮薄滑润。与油酥烧饼、油漩同食味道更佳。
10、焖炉烤鸭
焖炉烤鸭是山东济南的特色特色菜,济南烤鸭,历史悠久。焖烤鸭子之前,先将秫秸等燃料放进炉内点燃,使炉膛升高一定温度,再将其灭掉,然后将鸭坯放在炉中铁罩上,全凭炉内炭火和烧热的炉壁焖烤而成。中间不能开炉门,也不能移动鸭子,一次放入,一次取出。由于这种方法的特点是鸭子“不见明火”,在烤的过程中,炉内的温度先高后低,温度自然下降,火力温而不烈,空气湿度大,因而鸭子受热均匀,油脂水分消耗少,皮和肉不脱离。烤好的鸭子成品呈枣红色,烤鸭表面没有杂质。外皮油亮酥脆,肉质洁白、细嫩,口味鲜美。成败的参考标准,是要求“鸭脯像刚蒸得的馒头一样,很暄腾”。
相传,烤鸭之美,系源于名贵品种的北京鸭,它是当今世界最优质的一种肉食鸭。据说,这一特种纯白京鸭的饲养,约起于千年前左右,是因辽金元之历代帝王游猎,偶获此纯白野鸭种,后为游猎而养,一直延续下来,才得此优良纯种,并培育成今之名贵的肉食鸭种。即用填喂方法育肥的一种白鸭,故名“填鸭”。不仅如此,北京鸭曾在百年以前传至欧美,经繁育一鸣惊人。因而,作为优质品种的北京鸭,成为世界名贵鸭种来源已久。
公元四百多年的南北朝,《食珍录》中即有“炙鸭”字样出现,南宋时,烤鸭已为临安(杭州)“市食”中的名品。其时烤鸭不但已成为民间美味,同时也是士大夫家中的珍肴。但至后来,据《元史》记载,元破临安后,元将伯颜曾将临安城里的百工技艺徙至大都(北京),由此,烤鸭技术就这样传到北京,烤鸭并成为元宫御膳奇珍之一。随着朝代的更替,烤鸭成为明、清宫廷的美味。明代时,烤鸭还是宫中元宵节必备的佳肴,后正式命为“北京烤鸭”。随着社会的发展,北京烤鸭逐步由皇宫传到民间。
文章来源:https://www.caoyuantianlu.org/84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