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修在太行山上的一处水利工程,是我国先辈们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修建而成,至今红旗渠也是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的一处著名风景区,被称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也是全国的文物保护单位。
红旗渠位于河南省哪个市
红旗渠位于河南安阳林州市,处于在西部太行山麓,是林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靠人民群众建设起来的一项大型水利灌溉工程。该渠1960年2月动工兴建,1969年4月全部竣工。原名引漳入林工程,后正式定名为“红旗渠”。
林州位于太行山东麓,历史上是一个酷旱山区。为了解决严重缺水问题,1960年2月,原林县县委在对林县山川河流和区域人文地貌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勘探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考察、设计,毅然决定带领全县人民动工修建红旗渠,把漳河水引进林县。当时,正是我国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时期,资金、物质、粮食、技术十分匮乏。面对重重困难,具有大无畏英雄气概的林县人民战天斗地,在建设者们每人每天6两粮食的艰苦条件下,用汗水、血肉和100多条生命,投资1.25亿元(其中7878万元是林县人民自己投入的),苦战十年,硬是在巍巍太行山的悬崖峭壁、险滩峡谷中建造了一条人工天河。
红旗渠的修建,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造就了巨大的精神财富--红旗渠精神。80年代,林县人民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靠着在修建红旗渠战斗中培养锻炼出来的胆略和技能,组建了一支又一支建筑工程队,总人数达13万之众,意气风发地冲出太行山,走向国内外建筑大市场,被人们称之为“十万大军出太行”。大量的劳务输出,不仅使林县人民解决了温饱,而且开阔了视野,培养了人才,积累了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资金。
为什么要修红旗渠?
红旗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原来叫林县,1994年撤县建市),而林州位于晋冀豫三省交界处,一侧是太行山万仞绝壁,另一侧是漳河河道。但由于当地广泛分布石灰岩,多裂缝溶洞地貌,造成地表水极其容易散失,地下水则深藏地下,中间有隔水层,开采难度太高。
如果翻开林州县志,映入眼帘最多的字眼就是大旱。据史料记载,从公元1436——1949这514年内,当地发生了100多次旱灾,其中大旱绝收就达到30次之多。旱灾之后就是流民失所,饥荒遍地,当地历史上多次出现“十户仅存二三,夫卖其妻,父弃其子”的惨状,更发生过不少“人相食”的人间悲剧。
早年间,林州到处传唱“天旱把雨盼,雨大冲一片,卷走黄沙土,留下石头蛋”的民谣。这是林州当地干旱缺水的真实写照。旅游攻略https://Www.CAoyuaNTiAnlU.ORg
林州市被太行山包围,西侧是万仞绝壁,东侧是低山丘陵,中间虽然是盆地,但盆底自西向东倾斜,满布如漏斗般的石灰岩,根本无法积蓄雨水。
虽然南北两端都有河流,尤其是北面有漳河,但大多是季节河,河床坡陡,流径短促。一到雨季,就容易形成山洪,冲毁农田作物。但到了冬春两季,便时常干涸断流,一滴水都没有。
水是万物之源。没有水,庄稼活不成,人们吃不饱,就要闹饥荒。许多人要到离家十里之外的地方去挑水吃,一年洗不上一次脸,更别说洗澡和灌溉了。
为了解决居民用水和农田灌溉问题,当时的县委书记杨贵,在党代会上提出了“全党动手,全民动员,苦战5年,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决心在太行山腰修建引漳入林工程,把从林州北端流过的浊漳河河水引入盆地,从而彻底解决用水困难问题。
修建红旗渠有多难?
当时新中国建立才十几年,正是群情激昂,百废待兴的年代,大家都充满了理想和干劲,尤其是饱经干旱之苦的林县人民。
1960年2月,红旗渠工程正式开建。第一批37,000多名当地百姓,组成了庞大的施工队,进驻太行山,开山凿洞,打算大干三个月,赶在五一劳动节前通水。
文章来源:https://www.caoyuantianlu.org/97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