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峰又名沙帽岩、天柱峰,因山形如宦者纱帽,独具王者威仪而得名,位于万年宫西侧,雄跨九曲溪口,是进入武夷山的第一峰。海拔530米,上丰下敛,气势磅礴,远远望去,宛如擎天巨柱,在武夷三十六峰中,向有"仙壑王"之称。
大王峰为武夷山著名的三十六峰之首,位于冲佑观的右方,历代祭祀武夷君即在冲佑观举行。此峰为进入武夷山风景区的第一峰,所以在峰麓立有一座“徐霞客进山处”的牌坊以及一尊徐霞客游山的雕像。它屹立云表,如若擎柱东天的巨柱,故又称天柱峰。
朱熹为诗赞之曰:“屹然天一柱,雄镇干维东,只说乾坤大,谁知立奇功!”陡峭如削的峰势一向为游客所折服,古人须架梯三重才可登攀绝顶。1983年开辟这一景点时新架设了铁梯,又在岩罅间横插钢钎,登山蹬道共1713级,游客循此可有惊无险地臻于绝顶。
峰顶古木参天,有天鉴池、投龙洞、仙鹤岩、升真观遗址诸胜。南壁悬崖峭壁,仅南壁一条狭小的孔道,可供登临峰巅。这是一条直上直下的裂罅,宽仅尺许,中凿石级,可拾级盘旋而上。裂罅越高越窄,有的地方登临者需侧身缩腹,手足并用而过。
峰腰有张仙岩,相传是汉代张垓坐化之处。有天鉴池,池水极清沏,虽旱不竭。池上流泉名"寒碧泉"。池侧为宋羽士林文能结庐处。从这里再升一梯,有升真观故址。从观左拾级而上,则为通天台,再往上登数十步,便到了大王峰顶。
武夷山大王峰景区内部景点
和合岩是位于换骨岩对面的一块石头,岩壁略呈弧形,仰面朝向山间,乡民将其比拟为女性养男育女的器官,并将其作为性崇拜的图腾。
兰汤渡位于换骨岩前崇阳溪之西岸,古时自此绕三姑石下,抵达山后各处。
化鹤岩为武夷山著名的九十九岩之一,位于换骨岩侧。传说控鹤仙人陪同武夷君来到换骨岩麓的龙潭降雨济民,故山民把此岩称为仙鹤岩。后因同大王峰西壁的仙鹤岩同名,所以在流传中又改为化鹤岩。
仙女梳妆台位于云虚洞凌虚的悬崖上,以一堵石墙作为拱卫,墙高2.1米。墙间砌一石门,高1.95米,内宽1.04米,厚0.6米,门内呈狭长形,面积约85平方米。边缘依岩处又另筑一小门。山民俗称仙女梳妆台,实际上是清咸丰年间乡绅为躲避太平军所构建的岩居遗存,为武夷山中十数处古崖居之一。
云虚洞为武夷山著名的七十二洞之一,位于换骨岩北壁,广阔各数米,有狭径可通,遇到路径断绝时,要架设木栈道才能通过,现已开凿简易蹬道攀越而上。古代《武夷山志》记载,洞壁中有小楼两楹,以斜覆的岩石为天然屋顶,故不施片瓦,传说是孔、庄、叶三仙女修真处,称为仙女梳妆楼。楼于清代中叶已圮废无存,但至今乡人仍称“仙女梳妆楼。”
三姑石位于换骨岩之侧。卓然三石立于岩巅,三石相距数米,山民以三姐妹称之。大石之顶树木簇拥,称为大姐爱戴花;次石斜偏于大石,称为二姐爱撒娇;三石的岩腰呈三个层次的重叠之状,形似三朵蘑菇,称为三姐身怀六甲,又传说唐朝孔氏、庄氏、叶氏三位仙女同在换骨岩修行,故民间敷衍为三位仙女点化为岩,立于换骨岩之侧。
龙潭三姑石的岩溜自崖顶流下,汇成涧水,自高崖猛泻瀑布于深潭之内。冲激如沸,涧水即称为三姑涧。深潭称为龙潭。此潭历来被盛传是神仙祈雨之处,传说武夷君下凡在此降雨。十三仙之一的张湛即席赋诗赞之:“武夷山上武夷君,白马垂鞭入紫云。空里只闻三奠酒,龙潭陂上雨纷纷。”
换骨岩又名均峰,为武夷山著名的九十九岩之一。位于幔亭峰北,虽略低于幔亭峰,但与之比肩耸峙,气势轩昂,岩顶突兀斜倾。《道书》记载:“学仙者当于(浙江)天台注册,武夷换骨。”此岩即道书所说的“武夷换骨”之处,故称换骨岩。旧山志载:“岩穴间有虹桥板及蜕骨数件,至今洞内尚存木板一堆,有3块棺板伸出洞外,相传庐山罗道人于此岩得宝印元文。岩壁间勒有两方北宋官员前来瞻仰圣迹的摩崖石刻,已废。
山径寨堡位于大王峰后山。从后山降阶到三姑村的小径长达数里,时有仄狭的山谷突兀在山径上。清咸丰年间,乡绅们凭借山谷地势,倚险而建寨堡数处,设有石门、寨哨等。这是“七十二板墙”主体寨堡建筑的延伸部分。遗址现在尚存。
幔亭峰为武夷山著名的三十六峰之一,与大王峰连麓,高度稍逊于后者。山中的神话故事“幔亭招宴”,尽述武夷仙人在峰顶宴请两千乡民的传奇和仙凡亲情。如今,缭绕峰间的白云和彩霞都被游客比拟为远古时仙人在峰顶招宴时张置白幔和彩帛。峰麓幔亭山房的宴会厅之侧有当代竖立的记述幔亭宴盛况的“幔亭招宴”碑碣。南宋词人辛弃疾赋诗赞曰:“山上风吹笙鹤声,山前人望翠云屏。蓬莱枉觅瑶池路,不道人间有幔亭。”幔亭峰腰的摩崖石刻“幔亭”,则是武夷山中最大、最引人注目的勒岩擘窠大字。登顶眺望,有“一览群山小”的自然豪感。
紫云洞为武夷山著名的七十二洞之一,位于复古洞之右及望鹤台之侧。洞前建有紫云庵,清朝羽士刘教龙曾在庵中修道,已废。
复古洞为武夷山著名的七十二洞之一。位于望鹤台之岩际。内有宋朝羽士白玉蟾的丹灶。嗣后元朝羽士金志扬、余复婴都居于此洞修炼。宋至清代,都有羽流栖至止洞前,建庵修行。庵又名彭山精舍,已废。
飞翠亭位于望鹤台上,明万历年间崇安县令梁鹏所建。已废。
仙羊石为位于登仙石之侧的一群磊石,状若牧羊郎大声叱羊,而羊群也闻声向之。明代诗人王应槐借用广州五羊的故事咏之曰:“忆昔番禺山,五仙俱骑羊。仙人乘云去,五羊走何方?多岐入闽海,化石溪水旁……”
投龙洞为武夷山道教洞天中享誉最著者,武夷山著名的七十二洞之一。由云屏山房旧址沿着陡蹬攀登而上,跨越架在一处深不可测的裂罅之间的石桥,回旋而右即可到达深不见底的投龙洞边。洞口实为两岩间之狭长缝隙。其阔只有4~5尺,缒绠百丈始及涧泉。宋朝廷曾有20余次遣使来此投送金龙玉简,以祈国运昌盛和皇族兴旺,故名投龙洞。
天鉴池,三字勒于池边的岩石上,位于已废圮的升真观前,方广各七尺,深三尺,清如镜,可映蓝天,故名。水源不绝,至今仍不枯竭。池上石泉名为寒碧泉,古时有张广微真人勒岩的“寒碧”二字。池侧为宋朝羽士林文能结庐处,已不复存,但石臼尚在。
升真洞为武夷山著名的七十二洞之一。位于仙蜕岩的半壁,广、深各数丈。旧山志记载:洞中曾放置雷纹陶钵五具,盛放蜕骨;又有四件圆木刳成船形物,两两俯仰而覆,形成两具船棺。棺内盛有骨函。洞中另外放置骨函二十余件。民俗云,祷雨山民攀梯而上取下蜕骨,祈雨之后则易以新函返回原处。旧山志记载:洞外有木板纵横插与岩际,称为虹桥板。现只见二具船棺残体倒伏于虹桥板上。洞下的地面挖到7枚陶网坠和大量的雷纹陶片。
仙蜕岩为武夷山著名的九十九岩之一,位于大王峰的东壁,因岩之半壁的洞穴里曾藏放有仙蜕而得名。
升真观位于大王峰半腰之上,地势较平旷之处。传说是魏王子骞等武夷十三仙仙蜕之地。宋时乡绅为表敬神,捐资肇建此观。观前有太清殿,后为法堂。殿堂之上设有仙楼,供奉仙像。古时香客络绎不绝,“上以祝天子万年,下以利州县祈祷。”观后石壁勒有“玉笥山屏”,意即武夷山雄奇峭峻,以十六洞天之雄伟屏障着列为第十七洞天玉笥山(在湖南姊归县,为屈原家乡的名山)。
梁房洞为武夷山著名的七十二洞之一。位于大王峰两座夹岩缝罅的左边穴洞中,为梁姓之人于清咸丰年间躲避太平军之时在洞内岩居或存物之所。洞壁镌有“梁明房”。
投阳洞为武夷山著名的七十二洞之一。洞口勒有洞名岩刻。从张仙岩攀登大王峰顶,必须经过此洞。洞口岩溜飘洒,迷朦一片。岩壁有模糊崖刻,依稀可认五言古诗的断句:“登大王峰彳耳,仙蜕得客红。神仙多窟宅,尽在大王峰。万丈梯青壁,千年俨玉容。”洞穴为道士面壁修行之所。距今最近的修建时间为宣统元年(1909)。岩上勒有住持徐希中在这一年建修的纪事岩刻。
武夷山庄肇建于清朝的儒士精舍式的建筑,庄主为明朝著名的理学家王阳明(名守仁)的后裔王复礼。构体位于大王峰下,为王复礼著述讲学之场所。
徐仙洞为武夷山著名的七十二洞之一。宋朝名道徐熙春在洞内修行坐化。旧山志载:洞内存有香炉、药瓶,另有数具仙蜕。今已无存。
徐仙岩为武夷山著名的九十九岩之一。岩腰有洞。
开放时间: 7:30-17:00
景区电话: 0599-5131890
门票价格: 包含在武夷山景区门票内
景区地址: 南平市武夷山市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内(武夷宫右方)
武夷山大王峰景区怎么去?旅游攻略https://WwW.cAoyuAntiaNlU.oRG
在市区可乘6路车到上埔南入口下车,然后换乘专线车前往景区,南入口到景区行程10分钟。
在武夷山风景区内,有四路旅游车可穿越景区内的部分景点,其中1路和2路为环保型观光车,分别从赤石主入口和上埔次入口往返于星村次入口之间,而3路和4路支线则是中巴单线车,从赤石主入口往返于星村次入口和新建停车场之间。
文章来源:https://www.caoyuantianlu.org/sight/2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