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城古县城,国家4A级景区,是江南地区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县城,享有“江南第一古县城”的美誉,面积约2.17平方公里。古县城内保留有唐代的街巷格局,存有大量的书院、藏书楼、药铺、庙宇、官宦宅地、陌巷民居和考棚、孔庙、县衙等传统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
慈城镇地处浙江东部沿海宁绍平原,位于宁波市江北区西北部,东与镇海区相连,西与余姚市接壤,北与慈溪市相临,南隔余姚江与鄞州区相望,可谓是“众星拱月”。其镇域面积102.57平方公里,下辖41个行政村,5个社区,5个居委会,人口5.8万,是宁波市14个中心城镇之一。
慈城古镇是江南极少数保存较为完好的县城,保存了完整的传统生活结构方式,保留下来的传统建筑中不但有大量的民居建筑,还有孔庙、会馆、牌坊、古井等公共建筑、构筑物。遴选出来的慈城古建筑群是其中最优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
孔庙是用来祭祀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地方。慈城孔庙位于城内中心位置上,建于北宋雍熙元年(984年),比现今北京孔庙的历史还要早318年,1048年迁移到现址。历代累有兴毁,现存的孔庙仍保持清代光绪年间原貌。占地约7000平方米,共有祠、阁等房屋137间,建筑布局完整,气势宏大。中轴线上由南向北分别为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梯云亭;两侧的左右轴线上也对称地建有祠、阁,体现出儒家 “中和为美”的审美标准。慈城孔庙是目前浙东地区惟一保存最完整的学宫,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县城县衙,据清光绪年间县志记载:慈城县衙创建于唐开元26年(738年),是第一任知县房琯所建,延续至1954年,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初建在浮碧山上,由于外敌入侵和自然灾害的关系,屡建屡毁,现存的县衙是按照光绪年间《慈谿县志》上详图重建的,占地四万多平方米。全国第一批五十个廉政教育基地之一“慈城清风园”→位于县衙内中部一个相对独立的庭院式展馆,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展馆本着“激浊扬清”的目的,借助文字材料、壁画、雕塑、实物模型及多媒体等,揭露贪官污吏的贪婪嘴脸及其可耻下场,集中展现了传统清官廉吏的群体风貌。由于重在弘扬清廉之风,故取名“清风园”。它是中国第一个以“反腐倡廉”为题材的主题性文化园。
慈城清道观,历史悠久,是江浙最负盛名的道观之一。作为慈城古县城保护开发建设的重要工程,清道观于2004年至2007年重建,所用建筑材料全部采用木材、石材、砖瓦等传统建筑材料,并全部采用传统工艺;在对原清道观的建筑格局及风格进行大量考证的基础上,恢复了山门、仪门、雷祖殿、东岳殿、东岳退居殿、戏台、玉皇殿、三清殿、关圣殿、十王殿等建筑。建筑质量及艺术皆达到了目前采用传统工艺及材料进行古建恢复重建的最高水准。清道观内配置的主要神像雷祖、东岳大帝、玉皇大帝、四御及三清等皆为优质桧木精雕而成,清漆淡彩,代表了目前木制神像的最高水平。
慈城校士馆,是古县城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文化的缩影,折射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全景,为我们及后代了解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场所。冯岳彩绘台门是明代刑部尚书冯岳故居的大门,于1610年由明神宗亲赐所建,其建筑主干上绘有各色生动活泼的图案,古色古香,雄伟气派,是浙东明代门楼彩绘和雕刻保存最好的一处。2006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冯宅和俞宅,位于慈城太阳殿路。冯宅始建于明代,系明嘉靖年间湖广布政使冯叔吉后裔所居。现存建筑为清乾隆后期所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俞宅原为冯叔吉的故居的一部分,后卖给了俞家。现存的为清代初期建筑,为市级文保单位。 冯俞宅是宁波市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完好的古建筑群之一,体现了清初江南建筑的风格。2009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1、宁波慈城古镇通票75元,预定价60元,【网上预订可优惠】;旅游攻略https://wwW.cAoyUanTIaNLu.orG
2、宁波慈城古镇景区开放时间:8:30~16:50(每周一冯俞宅和彩绘台门闭馆维护,其他正常开放,16:30之后停止进入)
3、宁波慈城古镇电话:0574-87572398;
4、宁波慈城古镇地址:宁波市慈城镇。
5、宁波慈城古镇怎么走?
A.宁波慈城古镇乘车路线:
①宁波栎社机场,步行至共任站乘坐626路公交在雅戈尔新村站下车,乘坐817路,在谢家站下车,步行至谢家村站,乘坐337路,直达慈城站。
②宁波火车东站,乘坐335公交直达慈城站。
③宁波市中心,东门口乘坐331路公交直达慈城站。
B.宁波慈城古镇自驾车路线:
①杭州自驾车路线:杭甬高速(宁波方向)→宁波绕城(跨海大桥方向)→沈海高速(上海方向)→慈城出口→慈城古县城。
②江苏自驾车路线:沪蓉高速→苏嘉杭高速→乍嘉苏高速→沈海高速(跨海大桥方向)→慈城出口→慈城古县城。
文章来源:https://www.caoyuantianlu.org/sight/5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