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山位于蚌埠东郊,距淮河南岸七里处。其山东西长三里许,两峰对峙,西峰略高。因山西峰建有玲珑塔一座,形如尖锥,又俗称“锥子山”。白石山所产白色花岗石,色如玉,质如钢,早在明代即行开采。其粉团洲(即今长淮卫)北湾处的白塔,即用此山石头建造。
淮河流域是道家的发祥地,汉代所建的栖岩寺,初为道院。隋唐以来,增添了龙凤桥、点将台,建起玲珑塔。当时,有涧流至山下,积成抱山塘一口,其中多有山鱼,建有水馆。抱山塘里,遍植菱藕,夏日满池荷花,采莲姑娘荡漾其间,文人墨客饮酒荷月塘月下,寄情于琴瑟之中,因而多有诗篇传世。山上奇石甚多,分别冠以美名,为之增添了美色。
白石山栖岩寺坐落在西峰正南西半山坡上,建有佛殿、僧堂、经阁,均用白色岩石筑成,故栖岩寺又称白石寺。寺前后大殿各3间,东西廊房各4间,院内藏经阁1座。前殿有观音菩萨塑像一尊和送子娘娘、土孙婆婆塑像等;后大殿有如来佛像和十八罗汉像。隋末唐初,该寺毁于兵火,后得以复建,恢复原样,并植银杏树一株于院内。元末明初,古寺再次毁于兵火,片瓦不存。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派人重修,复建大雄宝殿、僧堂、经阁、塔院,并列为凤阳龙兴寺的下院。清嘉庆年间再次重修。栖岩寺曾为道院,但较长时间为和尚所居。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直隶道人孙会通回到故土凤阳传道,赶走了寺内和尚,复改为道院。
在白石山西峰有“八大景”,即玲珑塔、石房、龙凤桥、银杏树、乳泉、石门、点将台、仙人床;又有“八小景”,即飞来石、蟒石、鹦鹉石、老虎石、楼石、灯座石、石坛子、无意井。
玲珑塔,亦称八宝如来塔,汉明帝永平年间所建,位于山西峰半山腰西南侧,栖岩寺东北30米处。塔原高九层,莲花托底,每层层面都雕有佛像。相传清代时,塔因遭雷击,削去两层,变为七层,戏称“七级浮屠”。塔底座周长七丈有余,高六丈有余,塔顶近乎山顶高。《凤阳县志》记载:站在塔顶,可“北望长淮如带,南则群山环列,远近参差,烟云杳霭”。白石山西峰,半山腰间的玲珑塔,是锥子山的主景。1922年左右,塔顶再次遭到雷击,因处在当时的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时期,没能再次得到修整,成为历史的遗憾。
石房,又称石室、仙人洞,位于栖岩寺后,其形如无翅纱帽,门如帽前正中的佩玉。室内一丈见方,顶部雕有一朵直径一米的莲花图案。石房之洞最早为天然洞,后在洞中凿刻成房。《凤阳县志》记载:“有好事者凿其中为房,高一丈,深一丈二尺,广为其深,门空高半之,广又半之。”《中都志》言,因洞奇特,“宋高宗尝赐御书于此”。明洪武年间,朱元璋北巡濠梁,故土重游,来到栖岩寺,见石房上侧有一奇石,形若龙头,四壁石纹呈龙鳞状,惊讶不已。军师刘基认为此处出龙头不祥,呈禀凿去,朱元璋纳其言,龙头凿后,石房更为开阔。旅游攻略https://wWw.CAOyuAnTIanLu.Org
龙凤桥,在山之北坡,距山头半里。桥为白石所建,桥基条石刻有龙凤图案,故曰龙凤桥。桥上方有“卧龙石”一块,桥下涧水清清,常有山鸟于此沐浴,当地人见而异之,传为“凤凰(神鸟)涧”。桥架在半山峡谷中,相传站在桥上向涧水里丢石块,很长时间才能听到回声。有人戏言曰:“初一丢石,十五方能听见声响。”桥下涧水流至山下一大塘中,称“抱山塘”。塘中多有山鱼。另龙凤桥旁建有水馆一座,唐代诗人张祜有《濠州水馆》诗曰:“高阁去烦燠,客心随安舒。清流中浴鸟,白石下游鱼。秋树色凋翠,夜桥声捣虚。南轩更何待,坐见日蟾蜍。”诗中所称的“白石”、“夜桥”等景,即指今天龙子湖以东的锥子山。经过文人笔墨点染,当年的白石山就已远近闻名。
栖岩寺后院,唐代植有银杏。《中都志》记载:“银杏树围可两丈,根盘石缝间,枝有乳下垂。”时隔千载,古银杏树,遮天盖地,几人合抱,高约30米多高,树根盘在石缝间,枝叉挂乳下垂。清代末期,官兵与捻军作战,炮轰白石山,火烧栖岩寺,银杏树枝被烧光,连树干也被炸开,成为三叉,千年银杏眼看绝命。驻兵撤后,寺僧浇水培土,重抽新枝复活。树形由原来的一个主干变成三个支叉,更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
乳泉,亦称白水泉,在山半腰西侧宝塔东北处。其泉水清澈,微呈白色,故名乳泉或白水泉。《凤阳新书》记载:“乳泉在白石山,其味清美,为灵泉之亚。”
石门,在宝塔北,为巨石一块,高一丈二尺,宽四尺有余,其形似门。《凤阳县志》记载:“其石有宋人摩崖题名三,北宋一,南宋二。”
点将台,位于栖岩寺大门前。相传朱元璋率兵南征北战时,曾派其义子朱沐英镇守白石山。沐英驻下后,即派人凿石筑台,为点兵所用。其台用数十块巨型方石铺垫而成。台旁旗杆架(亦称帅旗架),为两根一米多粗、三米多高的石柱并列坚起,最高处凿有两个圆孔,为插旗使用。帅旗插于旗杆架上,远远望去颇有气派。点将台不远处,还有一口小塘,取名曰“饮马池”。
仙人床,在石房北面,是一块二尺多宽、六尺余长的天然条石,其形似床。床后有石壁,壁上刻有3个石窗,窗内刻有石书若干册。相传,是为了纪念宋高宗赐御书而凿。
飞来石,位于栖岩寺后玲珑塔西北的悬崖上,为一块独立巨石,如从天外飞来。《凤阳县志》记载:“其石高二丈许,瘦削陡峭,中有裂痕。”飞来石呈鸭蛋状,看上去危若垒卵,但至今安然无恙,傲然耸立。
蟒石,在栖岩寺正东玲珑塔东南不远处,为一块横卧巨石,石上刻有两条大蟒,蟒头相对,怒目圆睁,口张如盆,呈双蟒争斗状。其凿刻工艺精巧,形象逼真。蟒石东侧不远处,有一独立石块,其形圆状,如坛子一般,称为石坛子。
鹦鹉石、老虎石均在石房附近。鹦鹉石状如鹦鹉鸟,若面对其石发声,即有回音,恰如鹦鹉学舌。另在宝塔旁,有石状如楼阁,称楼石;在银杏树西,有四方形八尺余高的巨石,如旧时点灯或蜡烛用的灯座、灯挂形状,称灯座石或灯挂石。
白山石北山坡半坡腰处,有一天然小泉眼,水绿如蓝,冬干夏溢,井边草木复盖,很难发现。但在山上漫步,无意之间却可发现,故称为无意井。
明代初期,因当过和尚的朱元璋修建凤阳龙兴寺,栖岩寺仍为佛教庙宇,并列入龙兴寺的“下院”。每年旧历二月十九为会期,从这一天开始,一般延续2~3天。如果这一年有唱连台戏的,会期可延长到20天到一个月。庙会上演戏,主要是当地人所喜闻乐见的泗州戏、花鼓灯等。会期一到,白石山下,人山人海。除烧香拜佛、观灯游乐外,更多的人是前来游览风景。其玲珑塔、石房、蟒石、仙人床、飞来石等处,游人熙熙攘攘,络绎不绝。
白石山风景,由于历史沧桑,已多半无存。汉代所建的玲珑宝塔,今仅存残基。明代以开凿后的石屋尚在,而那棵千年银杏树,依然生机盎然。新建的栖岩寺,移址东峰,仍然香火鼎盛;寺庙后新开白石山塘,被人称之“锥山天湖”。湖面四周白石陡峭,石峰从水面中央耸立,缝中老树萌发,苍劲古拙;湖水宁静清澈,映着蓝天白云,宛如天湖,为一道新的风景线。
1、白石山门票:免费;
2、白石山开放时间:全天;
3、白石山地址:蚌埠市龙子湖区白石山路,合蚌公路南侧。
4、白石山怎么走?
①公交:坐108路公交车至兴光集团下车,然后向南步行1000米左右可达。
②自驾:行车可根据如下自驾路线图,查询"锥子山"导航前往。
文章来源:https://www.caoyuantianlu.org/sight/7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