琏溪村隶属于池州市石台县横渡镇,2014年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琏溪村古村落庞大,风光秀丽,历史悠久,名胜众多,清至民国时期的古建筑有7座,还有保存较好的古代排水系统。
上世纪20年代琏溪村重修的《汪氏宗谱》载有太极洞、白羊岩、朱砂井、七星墩、养兰庭、九松冈、桃花庵、麒麟壁“琏溪八景”,其中太极洞和白羊岩最为奇妙。
《石埭县志》载:太极洞,在八都琏溪之阳。洞在山之半,中有一青石,肖狮之卧;有一白石,肖象之踞;有扁石横出石壁,扣之声类云板。洞顶旋窝若螺顶,有莲花岩,可坐千人,高敞缥缈,故名“太极”。白羊岩,在琏溪之鸿陵岭。石壁峭拔不可攀,跻上有一石,白色,其形似羊。下有石窦,或偶见紫气腾空。
随着时间的推移,琏溪村“八景”之中除太极洞、朱砂井、养兰庭外至今还能找到遗迹外,其它的景观在后来的修路、筑坝、垦荒、人工造田等大规模的生产活动中先后被毁,现已难觅其踪。
村中有四口被围栏保护的古井,井水清澈,时代久远到无人知晓。尤其是“麒麟壁”,这幅由明代画家叶干绘于汪氏宗祠照壁上的巨幅壁画,在“破四旧”年代被彻底铲除,给这座古老的村庄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有关叶干的生平资料,《石埭县志》有这样的记载:“崇祯十四年以举人任。刑轻政简,课士劝农,工诗画。时左帅良玉假勤王,名毒骚江上,侯奋身率泾、太、青、石四邑乡勇,于龙口立关扞御,得免蹂躏,远近颂德。”值得庆幸的是,虽然“麒麟壁”没有了,但曾经以这幅壁画而“蓬荜生辉”的汪氏宗祠却因为文革期间作为集体仓库而有幸保存了下来,成为如今这座村子见证历史的“活字典”,走进去,一种古典意境的美就扑面而来。
琏溪村汪氏宗祠宽这座近600岁“高龄”的宗祠是见证村子历史的“活字典”,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是石台县幸存的规模最大、年代最久的祠堂。
全祠落地木柱69根,每根木柱两端细,中间粗,有的一人合抱都抱不过来,其围度在全省也是很罕见。全祠共有99根合抱围的立柱落地,其中正厅之中的四根柱子直径达1.05米,柱子上下两头较细,中间略粗,就像四把古人织布用的“梭子”,后人称这种类型的柱子为“梭柱”。
整个宗祠分成三进,前为门楼,中为天井,后为正堂。正厅七开间,中间一排高大的梭柱,粗围需双人合抱,如威严肃穆的武士,昂然挺立在鼓形柱石上,长年累月地承载着笨厚的梁头挑和额枋。
旅游攻略https://WWW.cAoyuaNtiAnlu.Org
沿正厅四周的斗拱、梁架、棱柱上,大多镂刻有诸如莲花、蝙蝠、葡萄、祥云等精美图案。屋内四周有走马楼,又称“观戏台”,走马楼的四周檐口每间隔1米建有最能代表明代建筑风格的斗拱,似一朵朵祥云在祠内缭绕。
地面清一色青石板铺就,尤其是天井部分,构造新颖,科学合理,围绕天井周围的沟渠与全村的进出水渠环环相通,使整个宗祠内长年活水不断,起到了既美化了周围环境,又净化了祠内空气的双重作用。
最为奇特的是全祠木材的选用与搭配,据说全祠一共用了香椿、柏木、香榧、乌桕、枫香等10余种上等木料,经过科学搭配,产生一定的驱虫药效,使整个祠内没有一个蜘蛛结网,虽经数百年风风雨雨,仍旧干净如初。
琏溪村地址:池州市石台县横渡镇琏溪村
琏溪古村怎么去
琏溪村位于石台县域东面,距石台县城21公里。自驾车可根据如下自驾路线图,查询"琏溪村"导航前往。
文章来源:https://www.caoyuantianlu.org/sight/7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