冢斜古村,地处绍兴县南部山区,稽东镇境内,距绍兴市区32公里,与平水镇毗邻,其四面环山,南临舜江,风景优美。
相传,夏王朝开国元帝大禹王的“禹妃”及越国和唐宋许多宫人都葬于此地,冢斜村名由此而来。
冢斜村落中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较多,且保存较为完整,历史文化积淀浓厚,在2010年12月被评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又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四周环山,北有秦望山南的大龙山,西有象鼻山,南有轰溪山。舜江从村北来,环绕村东而去。冢斜村在古代和明、清时期,村的范围较大,称会稽县廿七都二图。
冢斜古村的选址合理,古建筑群在青山环抱,绿水环绕之中,体现了风水思想精要所在的理想人居环境。建筑形态保存较完整,村落边界清晰,村内水系、道路格局保存完好。
古台门和绝大部分建筑的朝向均为坐北朝南,整个村子建筑中分为南北两大部分,村落里的古建筑是以起源屋为中心,逐步向四周扩散,这也正从建筑布局的层面印证了起源屋的传统格局。村内回旋通畅,道路四通八达,古村建筑也随之被分割成数个长条形的单元。
稽东镇冢斜古村建筑装修精致、典型、活泼,木雕、砖雕、石雕技法娴熟、精湛,雕刻题材广泛。如台门屋的门雕,最大特色是以浅浮雕和圆浮雕为主,图案多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像富贵大气的“福在眼前”“满园春色”“八仙过海”;吉祥美好的“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百年好合”;书香浓郁的“琴棋书画”“渔樵耕读”“梅兰竹菊”等。
在这几百年的雕刻工艺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对称和平衡,变化与统一古老美学法则的脉络,也让人近距离感受到浓缩的古韵。
稽东镇冢斜古村建于小坡地上,这种村落建筑的选址方式,具有可避免洪涝和台风灾害的优势,另外,造者通过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充分利用自然落差,在村中建造了密如蛛网的排水沟和数座井塘,这不仅为村民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生活设施,而且还在消防和防洪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此外,这些古建筑布局考究,建造精良。有众多的古台门、祠堂、寺庵、驿站、路廊、茶亭等,绝大部分建筑建于明、清时期,属砖木结构建筑,白墙灰瓦,连绵成片。
稽东镇冢斜古村的悠久人文历史必然蕴含着悠久的古建筑群,可谓是古建筑“活化石”。
有始建于唐贞元9年(公园793年)的“永兴公祠”;
有始建于清乾隆庚辰年(公元1760年)“余氏宗祠”;
有建于明、清的余氏老台门、高新屋台门、下新屋台门、上大院台门屋等6座;
有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古桥“永济桥”;
有建于宋、元、明、清官员来冢斜祭奠舜妃、禹妃和永兴神的驿站“上道地娇屋”和关马及马夫住的“马廐”,有闻名全国的“冢斜古戏台”;旅游攻略https://Www.cAoYuANtIANLU.oRG
有建于明末清初的“永济茶亭”和通往诸暨大、小西岭的山区古道;
有始建于清代的“下新屋古井”和大龙山麓的木瓜塘、刺菱塘和下塘湾塘等等。
稽东镇冢斜村如此完整的古村落建筑群,如此众多的建筑类型,令人叹为观止,是我国难得的一处南方农村历史文化名村,对研究乡土建筑的整体布局、建筑型制、环境型制、环境特色以及传统文化和合理的生活方式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冢斜古村自古以来崇尚书香,明清和民国初年,村内就已有了私塾、书院、学堂。如冢斜学校的中山亭,曾进行“天下为公”的辛亥革命新思想教育。当时冢斜学校很有名气,附近四方学子到冢斜新式学堂读书。
因此,明清时期,这里考取进士、举人、学士、贡生、监生、痒生更是不计其数。新中国成立后,出国留学的也大有人在,他们靠读书走出大山,以自己的高学历、高智商为社会做出自己的成绩和贡献。
在文化领域,除了耕读传风之外,还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生活中,形成了种类繁多、风格独特、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村中保存有编织、自制蛋糕、米酒、豆腐、龙井茶、珠茶等传统手工技术;保留了祭禹、祭祖、庙会等传统民俗和越剧、莲花落等民间文学。这些文化遗产,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天才的艺术创造力。
1、冢斜古村景区等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
2、冢斜古村门票价格:免费;
3、冢斜古村开放时间:全天;
4、冢斜古村 景区地址: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稽东镇。
5、冢斜古村怎么去?
自驾车可根据如下自驾路线图,查询【冢斜村】导航前往。
文章来源:https://www.caoyuantianlu.org/sight/8523.html